

“惡心到家了”、“看得都要吐出來了”……5月28日,天涯重慶出現了一則名為《談談你認為好或者惡心的廣告》的帖子,這條點擊率在4天內達到5403次的帖子,成為了這幾天眾多重慶網友大吐苦水之處。
上海廣告公司發現,該帖大部分網友都談到了公交車上的電視廣告,一些網友稱,由于每天都要乘坐公交車上下班,這些廣告完全是夢魘,讓人坐車無法安寧,而有人甚至自稱看得直作嘔。
部分車載廣告 六成市民“看不慣”
昨日,記者登上了10輛公交車,對車上正在看車載電視廣告的乘客進行了采訪。記者調查的54名乘客中,有37名均表示,車上播出的廣告,有一些他們“看不慣”的畫面。記者統計發現,乘客們最為反感的廣告主要涉及男科醫院、婦科產品、皮膚病、電開關、打折網站、減肥茶等,這與網上熱帖中網友們傾訴的大同小異。
隨后,根據市民與網友們的反映,記者結合重慶移動電視的播放內容,將這些廣告進行了分類整理。
惡心類
一則由影星牛莉和郭冬臨參演的某減肥茶廣告,竟令不少市民感到反感,“快給你的腸子洗洗澡吧”。網友“山城擔擔面”說,自己最反感的就是,廣告畫面中會出現一根充滿雜物的竹子,隨后,一股水把雜物沖走了。“這能不讓人聯想嗎?我有一次早飯都差點吐出來了。”
正乘車去菜園壩的市民文庭向則告訴記者,有一句廣告詞自己“最恨了”,他隨后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開奔馳,坐寶馬,開關就用普洛瓦。他說,自己深受這句廣告詞折磨,有時候,即使下車了,腦海中還盤旋著廣告詞,嘴里也不自覺地跟著說出來。
而令大家反映“很惡心”的廣告還遠不止這些……“星鯊娃的福,星鯊wonderful!” “用陰晴,很快就不癢了”“要生娃,到愛德華”這樣的廣告也是“帖上有名”。
重復類
“吃夜宵就到干哥哥,干哥哥……”一個宣傳美食的廣告中,該店的店名出現了五六次……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樣的廣告在公交車上十分常見,記者乘坐過程中,不僅看到了網友們所說的廣告,還看到了諸如重復三遍某商場名稱的廣告。“最醒瞌睡的就是這種。”采訪中,正乘坐815路的陳丁先生就對這類廣告如是評論,稱經常想在公交車上打個盹,卻一不小心就被重復、雷人的廣告語驚醒。
山寨類
而在公交車電視廣告中,網友和市民們“厭惡共鳴度”最高的,則是某男科醫院的廣告。“褻瀆了我的偶像,太氣憤了!”原來,這則廣告中,請來了一名模樣酷似著名歌手張學友的男子,穿著西裝,留著小胡子,正在悠閑地喝茶。市民劉小姐是個張學友迷,第一次見這個廣告,她也被忽悠得很迷糊,后來她上網查詢發現,此事早已在網上炸開了鍋,網友們對廣告中用“偽學友”很是憤慨。
市民們反映,不僅有的廣告會山寨明星,甚至連內容都會完全山寨,市民劉慶就指著公交電視中一則正在播放的廣告直搖頭,記者看到,這是一則宣傳某網站的廣告:“打折啦,購物打折,美食打折,休閑、旅游都打折!”一個頭發花白的老奶奶,拿著一個擴音器,一氣呵成地說完這句廣告詞。37歲的劉慶說,這完全就是照搬之前影星姚晨的趕集網廣告。
調查
為啥最介意公交廣告?
原因一:最具強制性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大多市民、網友對于電視臺播放的廣告沒啥感覺,但對于公交車播放的廣告卻尤其“挑剔”,這是為什么呢?網友“glx666”說,最討厭公交車上的廣告,你沒有選擇的權力,非聽不可。不像在其他的地方,比如家里,一打廣告就可以換臺。
原因二:播廣告頻率太高
在華夏銀行工作的張小姐說,自己以前很反感公交車車播的一個婦科廣告,但往往半個小時內的車程要被迫聽上近十遍,經常令她有種沒到站就想跳下車去的沖動。
原因三:腦海里廣告詞揮之不去
網友“佩恩”則告訴記者,自己現在起碼能背上6~7條最新的公交廣告詞,“我討厭這些廣告,但是他們太雷人了,廣告詞完全就印在我腦袋里了,讓我特別煩”。
專家說法
企業廣告應考慮受眾審美觀
“我們買了票坐車,難道必須被強制聽廣告嗎?”一位網友的分析,讓眾多跟帖者產生共鳴。甚至有網友建議相關部門應對這類廣告發出“禁播令”,或是賦予市民關閉電視的權利。對此,記者采訪了中國政法大學劉莘教授,她認為這樣的建議從法律上很難被實現,因為,公交電視廣告是否惹人反感,從法律上是無法界定的,只要是無害的,不觸犯道德底線的,通過相關部門審核后,就被允許播放。而且公交電視作為公共資源,不可能因為部分公眾無法接受而被強制關閉。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告學系主任陳剛昨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一些語言讓人感覺惡心的廣告,一般是較為私密性的產品,通過廣告進行公眾宣傳,讓人覺得難以接受;還有的太過嘩眾取寵,也讓人產生惡感。而一些反復重復類的廣告,則是商家希望再現當年“恒源祥”式的廣告方式,讓受眾產生加深記憶效果,但沒有創意的廣告形式,在如今這個時代,卻很難為公眾接受。對于山寨廣告,如山寨明星,也是商家希望取得明星效應,或是幽默效應,但這種做法會讓人覺得不專業,有的人甚至會感覺受到欺騙,因此有時候可能會帶來反面效果。
對于這些廣告商,陳剛也提出了自己的分析建議,他說,盡管這幾類廣告均產生了驚人的傳播效果,但是品牌印象加深并不一定能夠加強購買效果,關鍵還是在于受眾對產品的好感與認知度。如果產品與受眾的審美與價值判斷完全相悖,則會對商家品牌造成傷害,到時候要想再塑品牌形象就非常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