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中國標識設計制作行業,標識制作的美感。
假設這個舞會有五男五女參加,五男中有一個最優秀的,五女中有一個最靚麗的,按照自由競爭理論,五男之間會大打出手,優勝劣汰,最終產生一對最美好的男女,所謂“佳偶天成”。
然而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當落敗的男士再去找其他四位女士的時候,這四位女士會因為自己不是首選而拒絕。那么,由競爭的結果,就是“成王敗寇”,這邊造成了,低水準的重復浪費的惡性競爭。
中國標識業現狀正是如此。當一家企業做好之后,便有一大批人伺機而動,蜂擁而上,一大堆企業在拼價格,導致生存環境持續惡化。這只是中國標識競爭環境的一個縮影,據統計,中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2.9年。
繼續以上例子,假設五個男士了解到,一旦競爭失敗就要被淘汰,那么他們會開始商量,形成某種默契或聯盟,約定不與那個最靚麗的女士跳舞,而是輪流和剩下的四個跳,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潛規則,使得市場運作不是以參與者的利益為基礎,而是以團體的自私利益為基礎。這樣的結果就是,最靚麗的女士被淘汰了。這意味著,越是規規矩矩做好產品開發和質量品質的公司,越容易處于不利的境地。
目前,標識行業內具備型材開發能力的公司,屈指可數,而多數的公司更愿意坐享其成。
從 一套紐扣 看標識的行業本質
以上提及的只能說是現象或者表象,那么,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會發現什么?
標牌行業相對建筑主題而言,相當于衣服上的紐扣,必不可少,卻可精可簡。與建筑主體的關系相當于綠葉和紅花,在實際運用中,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烘托環境的作用。
假定將標牌比成紐扣這個比喻成立,那么我們相信標牌的設計趨勢和運用趨勢并非天馬行空,毫無規律的,而是有跡可循的。
所以標識行業的本質是“在標準中尋求變化,在變化中提煉標準。”
從 路易蓋登 看中國標識發展的縮影
中國標識的發展大體上可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引進階段,二是模仿與創新階段,三是細分與整合階段。
第一階段涵蓋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后期。該階段主要從丹麥、英國等歐洲地圖引進模塊化標牌,并開始在醫療系統得到廣泛的親睞。
當時的國內市場面臨三大問題:
其一,市場認知度低——“未知標牌為何物”;
其二,英制尺寸應用難度大——“換算難度大”;
其三,產品供應渠道單一——“未知供貨者誰”。
第二階段從2000年至2005年左右。近五年時間,中國標牌在模仿和創新中前行,在市場尚未明朗的情況下,路易蓋登把握了這一契機,率先在歐洲的模塊標牌產品中汲取營養,遵循“國際視覺,本土思維”的理念,開發了系列適合中國市場的產品,解決了上述三大問題,并在國內申請了182項目國家專利。
以弧形牌面板為例,從應用上看,面板可更換,同時比歐洲產品更為緊湊,增加了防盜功能;從規格上包含了A度紙、黃金分割(Golden Section)、正方形尺寸等三種;從供貨上看,專注于標識中間商的定位,為標牌的普及化應用進一步打開了局面。
一時間,洛陽紙貴,國內市場在短時間內形成標牌的使用習慣。
與此同時,文章開頭提到的自由競爭現象出現了,Copy的現象接連出現,給市場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價格競爭開始抬頭。
惡性競爭引發的價格站無疑將導致資源浪費,當整體環境惡化時,市場開始反思,并在價格和價值的來回博弈中,漸漸形成了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在路易蓋登的倡導下,一批具有創新意識的企業,中國市場也逐步朝良性競爭的方向轉化。
第三階段從2005年至今。經歷了10多年跌宕起伏的發展,國內的標識業在逐步細分中整合,又在整合中細分。專業的設計公司,專業的制作公司、專業的工程公司在不斷形成,而細分的同時,又在某些領域或者某種程度上,形成了類似與戰略和合作的非契約式關系。總而言之,自由競爭在向產業鏈競爭轉移,分散競爭在向集群競爭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