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新開通的浙江省杭州市地鐵1號線,很多乘客驚喜地發現,地鐵內部裝飾體現杭州特色,在公共藝術墻上有白居易卸任太守、白娘子與許仙等等故事傳說,石凳上則畫滿水墨畫,一步一景盡顯江南風情。在杭州這所人文城市,地鐵也成為人文載體,地鐵8%的廣告墻位為藝術讓位。
據悉,杭州地鐵34個站點中有15個站點都繪制了形態各異的公共藝術墻。這些公共藝術墻體基本由中國美術學院擔綱設計。
其中,杭州市中心武林廣場站的石雕作品——《陽光·葵園》很是奪人眼球,綠、橘、紅、黃四色繪出春、夏、秋、冬四季向日葵。
這幅作品由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教授設計,采用青銅淺浮雕的工藝制法,高4.5米、長15米。許江曾表示,早年的武林廣場就叫做紅太陽廣場,作品主要想通過紅太陽和向日葵的某種暗合,實現歷史文脈和時代精神的融合。同時,這片葵園可以還原城市的歷史記憶,禮贊城市的生生不息,寫照城市的蕓蕓眾生。
記者了解到,杭州地鐵的公共墻體設計規劃可謂是“一站一故事”。
在婺江站,記者就看到一幅名為《江海潮會》的公共墻體,此幅作品似整體展開的畫卷,刻畫了滾滾而來的錢塘江水,蔚為壯觀。
設計者、中國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院長楊奇瑞說,他為這幅作品取個別名,稱為“錢塘四別”,這“四別”包括:岳飛壯別、白居易卸任太守惜別、白娘子與許仙愛之惜別,以及李叔同人生之別的情感。
“我希望用這錢塘四別表現水之意境,展現這個為錢塘江所養育的城市,古往今來的生生不息。”楊奇瑞說。
諸多的公共墻體成為了杭州地鐵特有的文化符號,此前微博熱議的“江南style”風格的水墨畫石凳也頗為雅致。
這些水墨畫石凳被安放在站點,材質為人造水晶石,圖案以山水國畫風格為主,有杭州美景,也有外地美景。
“地鐵首要的功能是交通,但也是杭州的文化載體。”杭州市地鐵集團董事長邵劍明說。
為此,地鐵1號線減少“含金量”,將8%的廣告墻面面積讓位于公共藝術墻體。
地鐵與人文結合的做法得到了社會學專家的稱贊。
浙江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員王平曾體驗過國內外許多城市的地鐵,他說,地鐵結合人文文化是國際通行做法。
王平向記者表示:“杭州地鐵要成為城市的窗口,在文化上不能流于表面,需要挖掘更深的內涵。”
因此,他建議,可以在機制完善的條件下設置公共文化空間,例如引入民間藝人表演等。同時也可以讓更多的民間團體、市民參與到地鐵文化創作上來,這會更有互動性。
中國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院長楊奇瑞也建議,地鐵里還可以引入更多的公共文化符號。“當代公共藝術作品涉及面很廣,像裝置藝術、影像藝術等。地鐵的地面、吊頂、臺階、扶手都是公共藝術的創作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