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廣州,在當下如何既秉承傳統山水格局,又賦予城市個性,同時宜居便民并具良好感官?昨日,廣州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委員會發布了《廣州市建筑景觀設計指引》(下稱《指引》) ,通過城市風貌、城市街景、步行系統、文脈氛圍、標識招牌等方面,從中微觀層面優化城市形態與功能。
《指引》明確廣州將打造層次豐富的簇群式城市天際線,同時為形成精致的濱江城市景觀,擬嚴控珠江兩岸一線濱江建筑設置招牌廣告牌。此外還提出要完善城市慢行系統、盡量避免興建單獨式的步行連廊或天橋、鼓勵辦公商務區建筑在首層設置零售餐飲等多項人性化內容。
新快報記者 沈逸云 通訊員 穗國規宣
公共空間
增加可達性舒適性開放性連通性,提升綠化品質
根據《指引》,未來廣州將塑造依山、沿江、濱海的獨特城市風貌,要充分結合廣州的人文要素及歷史景觀特色,賦予城市個性化的空間形態特征,通過簇群式地標建筑,來塑造完整、特色鮮明的城市天際線。
具體而言,原則上自然水面、綠地、廣場、山體等開敞空間以及重要道路、文保單位、歷史建筑的建筑單體應按“前低后高”原則控制建筑高度,其中一線建筑高度應少于建筑退讓開敞空間和保護建筑的距離,并嚴格控制建筑物的面寬,形成“前低后高,錯落有致”的豐富空間層次。
同時,將控制整合超高層地標、主要高層建筑、肌理建筑、低層標志性建筑四類建筑的功能、形態、色彩、材質,形成城市的地標系統,并結合夜景照明,豐富人們對城市天際線的感知和體驗。
在公共環境的營造上,《指引》透露將提高公共空間覆蓋率,增加城市公共空間的可達性、舒適性、開放性和連通性,并提升其綠化品質,植物配置體現四季景觀變化,保持空間通透,突出嶺南風格,傳承騎樓、嶺南園林等適應氣候、地理環境的建筑形式與空間組織方式。
此外,公共空間還將推廣綠蔭廊道和綠蔭廣場設計,提供雨水調節空間。其鋪地應采用耐久、綠色、可回收材料,因地制宜設置下沉式綠地、植草溝、雨水花園等,雨水收集設施與景觀一體化設計,以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城市街景
鼓勵辦公商務建筑首層設置零售餐飲
《指引》稱,廣州主要景觀街道一線建筑的貼線率以70%以上為宜,應設置連續的街墻來限定重要公共空間,保證一定的裙樓密度、適宜的塔樓密度和街墻的連續性,同時注重街墻上方的視野開敞。在不同的區域,特別是在歷史街區宜保留建筑密度、高度、貼線率等剛性控制指標的彈性范圍。這意味著未來將減少建筑過高和街道過窄給人造成的凌亂感與壓迫感。
城市街景不僅要好看,更要實用?!吨敢饭膭钷k公商務區建筑在首層設置零售、大廳、餐飲、康體設施等活躍的功能,代替或削減大型的商務大堂等私密性功能空間。
而在規劃地下空間時,地下室頂板設計標高不宜高于地塊內沿街任何一點的街道標高,避免出現沿街大面積的實墻或非活躍功能。
步行系統
避免興建單獨式的步行走廊或天橋
《指引》表示,擬構建高品質慢行交通。具體來看,將因地制宜推廣街區制、窄馬路和密路網的設計,同時城市次要道路及支路要推行小轉彎半徑道路設計。這些一旦實現,將縮短人行過街的距離,過馬路將更便捷。此外,鼓勵綠色出行,規范自行車道及停放設施的設置,完善城市慢行系統。
在步行連廊和天橋設置上,提出應結合人流量大的設施或建筑,除跨越快速路或城市主干道外,盡量避免興建單獨式的過街天橋或步行連廊。鼓勵將街區內步行空間連續化和對公眾24小時開放,形成整體、宜人和便捷的步行系統,以緩解城市的交通壓力。
步行空間應按照地下、首層、地上跨越等進行分層控制設計,通過遮陽擋雨設施和易達的人行垂直交通、無障礙設施、景觀小品等人性化的設置,提高街道層的步行空間體驗。
文脈氛圍
建筑主色調 審慎采用黑暗灰等暗色
《指引》強調,要創造高品質的建筑文脈氛圍,需注重建筑與城市地域環境的融合。建筑立面的設計需充分考慮地域特點和時代特征,并鼓勵采用被動節能措施,不宜采用鏡面反射玻璃或拋光金屬板等材料。同時,《指引》鼓勵通過適當收分處理使建筑形體更“纖細”,同時在建筑退臺或建筑裙樓頂部等設置屋頂綠化,合理設置立體綠化,改善人居環境與微氣候。
《指引》還提出,建筑整體色彩宜在整體中有變化,避免大范圍過于單一的色彩設計。而對于采用黑色、暗紅色、暗灰色等暗色調材料作為建筑主色調的建筑方案應審慎,并注重與周邊環境協調。在鄰近文物或歷史建筑等重要建筑的主視覺廊道上,一般性背景建筑應使用柔和的建筑色彩設計并降低對比度。
標識招牌
高快速路兩側 不得隨意設置廣告牌
此次《指引》特別提出要引導規范的建筑標識、招牌、廣告牌設計。
對于建筑立面標識設置,其材質和配色應與建筑本身的材料和配色相和諧,并設置在建筑的輪廓線以內。主要墻體標識、窗戶標識及垂直突出墻面的標識應設置在建筑指定標識區。
值得關注的是,《指引》明確,政府機構、學校、指定的風景名勝區、重要文物古跡、紀念碑或地標建筑場地、主要城市街道或風景街區沿線、高快速路兩側及入口、人行天橋外立面不得隨意設置廣告標識。嚴控珠江兩岸一線濱江建筑設置招牌廣告牌,形成精致的濱江城市景觀。
而在城市夜景的打造上,將規范燈光的合理化設計,劃分街道照明帶、濱河特色照明帶、地標照明建(構)筑物及核心照明區域。采用像素幕墻、LED液晶屏等高新技術手段,結合建筑立面設計,實現建筑夜景效果的提升。主要商業區則可采用活躍多彩、有照明的標識與建筑相配合以強化商業區特點。